麻辣社区-四川第一网络社区

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
阅读: 524|评论: 1

[百家争鸣] 川剧丑角的 “市井幽默”:从角色塑造看四川地域文化精神

[复制链接]

发表于 2025-10-9 01:0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川剧丑角的 “市井幽默”:从角色塑造看四川地域文化精神


原创周文珍[url=]成都青年剧评团[/url]2025年09月27日 08:45四川


640

川剧丑角的市井幽默

从角色塑造看四川地域文化精神

在川渝地区传统茶馆的演艺空间中,每逢川剧演出,相较于生角的俊朗仪态与旦角的柔美风姿,面部绘有“ 豆腐块”妆面、语言充满生活气息的丑角,往往更能引发全场茶客的热烈共鸣,形成群体性的情感互动。川剧丑角的幽默表达,并非通过刻意拼凑的喜剧元素来实现,而是植根于巴蜀地域市井生活的文化土壤,蕴含着鲜活的生活质感。这种 “市井幽默” 既存在于市井商贩的叫卖声中,体现在邻里街坊的日常调侃里,更凝聚着四川民众面对生活境遇起伏时所秉持的豁达心态,成为丑角角色塑造的核心内核,同时也如同一面文化镜像,清晰映照出四川地域文化鲜活且本真的精神特质。


640

一 、角色塑造:川剧丑角的 “市井化”人设构建


与其他戏曲剧种中丑角多以宫廷小丑、文人清客等形象呈现不同,川 剧丑角的舞台形象体系具有鲜明的“市井化”特征,其塑造的角色多为巴蜀地区市井生活中常见的普通民众,涵盖了不同职业与身份的群体。如《皮金滚灯》中的皮金,其角色定位为带有市井无赖特质的普通人,既有着“怕老婆”的性格弱点,又具备“耍小聪明”的生存智慧;《裁衣》中的裁缝,虽有爱吹牛的性格缺陷,但本质善良,体现出小生产者的典型性格;《秋江》中的老艄公,以逗乐为外在表现,实则明辨事理,展现出市井老者的人生阅历。

这些角色均无光鲜的社会身份,反而充满了生活中的“小毛病”,但 正是这种贴近生活的角色设定,使其更易与观众产生情感联结。以《皮金滚灯》中皮金的表演为例,为躲避妻子责罚,皮金头顶油灯在舞台上完成翻滚动作,且始终保持油灯不熄灭,这一表演既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引发观众的喜剧感知,又在细节中凸显出角色的机灵特质;在《秋江》中,老艄公见到陈妙常急于追寻心上人时,故意放慢撑船速度,以“姑娘家咋这么慌” 的调侃语进行互动,随后却悄然加快行船节奏,这种“嘴硬心软”的行为表现,与现实生活中邻里老者的形象高度契合,进一步强化了角色的“市井化”属性。


640

二 、幽默内核:基于生活真实的情感共情


川剧丑角“市井幽默”的核心价值,并非对角色“世俗性”的嘲讽,而是通过对生活真实的艺术再现,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情。丑角表演中的 喜剧元素,均源自四川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,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提炼与 升华。“怕老婆”的角色特质,对应着邻里之间常见的生活话题;裁缝“爱吹牛”的行为,折射出小生意人维护自身形象的心理需求;老艄公的“逗 乐”表现,则体现了市井民众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。

在《皮金滚灯》的经典桥段中,皮金在滚灯过程中不慎摔倒,观众的喜剧情绪刚被激发,皮金却随即起身嘟囔“这灯比老婆还难伺候”。这一 台词通过自嘲的方式,将“怕老婆” 的无奈转化为幽默表达,既延续了喜剧效果,又传递出温暖的生活气息。这种幽默表达不具备尖锐的批判性与 刻薄的讽刺性,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的包容态度,与四川民众“笑一笑,没 啥大不了”的生活理念高度一致,是四川民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“苦中作乐”生活智慧的艺术体现。


640

三、文化内涵:“市井幽默” 中的四川地域文化精神


(一) 困境解构:幽默背后的豁达心态


从文化深层维度分析,川剧丑角的“市井幽默”蕴含着四川地域文化特有的“通透”特质。四川地区地形以山地、丘陵为主,历史上交通相对不便,民众在生产生活中面临诸多自然与社会层面的挑战,但四川民众并未将生活中的“苦难”作为核心叙事,而是通过幽默的方式对困境进行解构,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态度。

这种“通透”特质在丑角角色塑造中得到充分展现:丑角形象既不故作姿态、装腔作势,也不怨天尤人、自怨自艾,而是能够清晰认知生活中的困境,同时主动探寻生活中的乐趣。以《秋江》中的老艄公为例,其职 业为江上摆渡,长期处于风餐露宿的艰苦环境中,但在舞台表演中,老艄 公从未以苦难为表达重点,反而通过与江水、飞鸟的互动进行幽默调侃,并以“ 急啥子?缘分到了,跑不了” 的台词开导陈妙常。这一情节设置既 体现了老艄公对命运的坦然接纳,展现出“事缓则圆”的生活智慧,又通 过幽默的语言化解了陈妙常的焦虑情绪,凸显出四川民众以善意对待他人的处事原则。


(二)规则消解:对平等文化的追求


川剧丑角的“通透”特质,还体现在其对传统“规矩” 的解构与重构上。在传统戏曲表演中,角色往往需遵循特定的行为规范与礼仪要求,而川剧丑角则常常突破这种规范限制,在该严肃的场景中展现喜剧元素,在需正经的情境中进行趣味表演。但这种“突破”并非对规则的无礼践踏,而是对“装腔作势”等虚伪行为的消解,传递出对平等文化的追求。

例如,在传统戏曲中,官员角色通常需展现出威严庄重的仪态,而川剧丑角塑造的小官形象,则常常打破这种刻板认知:在宣称“本官断案如神”以彰显权威的同时,却暗中触摸衣袖中的糖果,被下属发现后还以“这是办公用的‘醒脑糖’”为由进行辩解。这一表演既通过反差萌引发 观众的喜剧感知,又以幽默的方式讽刺了现实生活中摆架子、讲排场的行为。这种角色设定与四川地域文化中“不端架子” 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——在四川民众的社交观念中,无论身份高低、地位尊卑,均需以接地 气的方式进行互动,即便是所谓的“大人物”,进入茶馆这一公共空间后,也需遵循“掺茶”等日常礼仪,体现出对平等交往的重视。


640

四、当代传承:“市井幽默” 的创新与坚守


在当代文化语境下,川剧丑角的“市井幽默”并未停留在传统表现形 式层面,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进行创新实践。年轻一代川剧演员在保留传统  内核的基础上,积极融入现代文化元素:部分演员在《皮金滚灯》的表演中引入川渝方言脱口秀,使皮金的抱怨内容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体验;还有演员将丑角传统的“矮桩步”身段与现代街舞动作相结合,在保留传统程式美感的同时,增强了表演的时尚感与视觉冲击力。

但需注意的是,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创新,川剧丑角“市井幽默” 的核 心内核始终未发生改变——即必须植根于生活实践,与四川民众的精神特 质保持紧密联结。若在创新过程中过度追求喜剧效果,舍弃“烟火气”这 一核心要素,将丑角塑造为单纯传递网络段子的“娱乐符号” ,则会导致 角色失去文化根基,引发观众的“违和感”。这一现象背后,反映出四川民众对幽默的独特认知:川人既具备欣赏幽默的能力,更注重幽默与生活 的关联性,脱离生活实际的喜剧表达,即便形式再热闹,也无法真正触动 观众的情感共鸣。

在川渝地区的传统茶馆中,当锣鼓声再次响起,皮金头顶油灯登场时,台下观众随即发出“皮金,今天可别又被老婆揍哟” 的互动话语。这种即时性的情感反馈,不仅体现出观众与角色之间的紧密情感联结,更揭示出  川剧丑角的核心魅力 —— 丑角并非舞台上高高在上的“表演者” ,而是生活中可感可知的“身边人”。川剧丑角的“市井幽默” ,本质上是巴蜀民众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艺术表达,再通过艺术表演反哺生活认知的文化实践,其蕴含的“ 以乐观面对生活”的精神内核,正是四川地域文化最具感染力与传承价值的核心特质。


(作者:周文珍 吉利学院)


(本文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“新时代四川戏曲创作理论与评论人才”培训成果,项目编号:2025-A-05-127-658)


640

编辑、排版/樊明君
投稿邮箱:326826721@qq.com
指导机构:
四川省剧目工作室
四川省戏剧家协会
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
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



打赏

微信扫一扫,转发朋友圈

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

   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。
   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、视频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。
   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。  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、视频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。

2023年优秀版主

发表于 2025-10-9 21:39 | 显示全部楼层
好精彩的剧评。
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